把N年前的文章拿出来重新编辑一下~
https://user.qzone.qq.com/530119249/blog/1280204518
十五年前的文笔,傻逼气满满,现在又如何呢?

我的第一个昵称是“柯南”,在我十岁左右,我妈带我去网吧体验互联网时,花费超过半小时终于折腾出的QQ账号
来源很容易理解。我记得我其实也不太想让妈妈知道我取了这个名字,但我妈还是看到了,只记得说我幼稚。我特别害羞又不爽,不过现在想来那本来就是幼稚的年龄。柯南作为一个小男生的梦想形象不算意外吧?
初中的时候,家里拥有了上网的条件,青春期也如约而至,想要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便开始自己琢磨昵称。
最初我叫过一小段时间的“孤海苍龙”。这破昵称直到现在也足够让我作呕,回想当时的心理状态太好笑了。这个昵称我坚持用了几个月,觉着有些尬,就放弃了这个名字,但作为一个三十岁老头,我现在觉得这个名字取的不错。
第三个昵称,是使用了很长时间的昵称,叫做 “圣界の奇迹”。这完全不是自己想的名字,它来自一款古早JARPG的游戏。这个名字阳光,纯粹,并富有生机。游戏故事的设定和八九十年代的美术设定很符合我的口味(现在也是,只不过故事现在来看就很幼稚了)。这个游戏本身是比较冷门的一部作品,所以在个性化方面,作为自己的昵称也不会困扰。当时也处于一种“能用到日本文字做昵称感觉挺新潮”的心态。所以对于这个昵称,我当时非常满意。

第四个昵称的来源,前提是我想要一个英文名,其次,当时认识个网友,没记错应该称TA为我自认为的网恋对象,TA的名字叫做Drakula。算是很经典的吸血鬼形象代言词了。我觉得挺酷的,而且不是网恋吗?理所当然地需要想弄个类似的名字。当时我经常买一本叫漫画月刊的中国原创漫画杂志。恰巧有一部描绘小吸血鬼和狼人的生活的漫画。其中的狼人角色名叫:Vincent。以后我的名字改成了 Vincent,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内心默认自我的英文名便是Vincent。但在我上大学后我发现文森这个名字在港片里出现挺多的,我现在倒是不太感冒了。
毕竟是我自认为的网恋嘛,我自然而然地不久后和那个网友断绝了联系。于是我想把昵称改回和奇迹有关联的内容,但是又不想着单纯的利用一个完整的游戏标题,美名曰不再抄袭。我便进入努力模式,最终选择了当时比较流行的一首歌:《反转地球》,作为我的抄袭对象。于是我的昵称就变成了 “反转の圣奇迹”。由于火星文的流行,在心理上既不想,实力上也不配成为真正的非主流的前提下,没记错的话,当时最准确的形式应该是 “反囀の聖奇跡”。
上了高中后,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日本ACGN文化,从当时的民工漫开始看起,我至今也很喜欢火影忍者的故事。虽然又臭又长,但我属于岸本大概连载了啥我会周期性了解一下的那种,不会觉得特别折磨。高中有一到两年时间坚持在某个网站上坚持追了最新的漫画很久,当时更新到佩恩的剧情,自来也战死时给我看哭了,而之后我又看到自己喜欢的雏田被Pain给插(确实是插)了。你懂当时连载的尿性,周更,还时不时要休刊,给观众们都整麻了,当时就以为雏田领盒饭了。
看完雏田被插的当晚,我还记得我在QQ空间怒写了一篇文章,并构思了一个名字:BimHinata 。本意是Be in memory of Hinata(我至今才发现,日向和雏田的日语音读是一模一样的)。为了给予名字更多的意义,我牵强附会的将B赋予了Bravery的意义,以及H代表着Honesty。总之一切都需要有所意表,最终将其简化成Bimh。
英文也存在姓和名嘛,Bimh作为所谓的First Name,我继而也给自己构思了Last Name。那便是Cryfrae。
—— Cryfrae的来历就比较有感觉。。。(这是我10年的原话)
这个名字基本可以认作是基于当时的英语能力以及自身个性不厌其烦地牵强附会之产物。很巧的是我高中时期对于“Cry”相关的ACG作品很有缘分,Cry是当时为了向Devil May Cry(鬼泣)四部曲和When They Cry(寒蝉鸣泣之时)致敬,它们俩算是我对日本ACG文化可以称得上真正达到热爱级别的两部作品。
顺带一提,入门游戏大概算是 Jackal(赤色要塞)和Zwei!(双星物语),入门动漫是柯南。
而frae,核心原因是我觉着只叫作Cry感觉很单调,没有个性,一定要给自己加戏。我便一直在思考什么元素,或者说什么样的品质对我来说很重要。最终在英文格式以及元素重要性两个层面的决定下,我选择了Friendship和Advanture,简化成FrAe,便凑成了CryFrAe的形式。为了看上去理所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的变更下,最终就写作“Cryfrae”。完整的ID便是“BimhCryfrae”,这个ID至今是有用的,大概也会伴随我一生。
关于英文名,有段时间我给自己的戏码是以类似巴西人的形式凑成一个很长的名字,以尽可能多的展现自己的个性内容,所以我有给自我赋予一个所谓的完整的英文名。大概完整的可以写作:
Bimh·Cryfrae·Steven·Wang·Vincent
关于这个名字,其实大部分都解释或者能理解了。只需要简单介绍一下Steven的来历:因为我特别欣赏周星驰,也许某段时间我真的因为他想做演员吧,但真的记不清了。只能记得我确实有想过做演员,但是不是因为他,真记不清了。能确定的就是他是我最喜欢的华人男演员。
现在来到了“现代”,关于我现在的ID,irishi.bc。
irishi很多人都会读作irish(爱尔兰人)的那个读音,但实际它是日语,大概的读音就是“一粒稀”,喊作“一粒屎”也无妨。这个名字来自Galgame《秋之回忆6 ~三角波澜~》,是我大学时用psp体验的一款游戏。其中的女二号远峰莉莉丝是男主的青梅竹马,在她的恋爱线中,她擅自用自己和男主的名字结合,组了一个叫做“イリシ”(日语罗马音就是irishi)的乐队,在她的好结局中和男主走到了一起。总之我就是很喜欢女二号的设定,大学的时候还买了关于她的抱枕,就这样一直把这个名字用到现在。
bc就再好理解不过了,仅仅是把Bimh·Cryfrae给简化了。
而来到最新版本1bc,则是在irishi.bc上的一些魔改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steam上的昵称已经简化到了#ibc(就是觉得加一个井号很酷,至今仍爱加戏)。最终魔改成1bc的原因倒是挺扯的:因为yyh想要我陪他玩苍翼默示录的联机对战。但是steam版本上这个游戏,井号“#”开头的昵称只要进入联机系统就会闪退,我也是左思右想,为了能进这个破游戏的联机,最后选择了“1bc”的昵称,目前也保持着这个ID。
哦对了,顺带一提,某些平台和平日里也会称自己为白菜,这个的万物起源便是BimhCryfrae。以上就是我的绝对命名法则。